曼谷是泰国的首都,也是该国最大的城市,坐落于湄南河的三角洲地带,距离泰国湾仅约40公里。湄南河被誉为“泰国的母亲河”,它蜿蜒穿过曼谷市区,将这座城市一分为二,最终汇入泰国湾。曼谷的面积大约为1568平方千米,人口接近1050万,约占全国总人口的六分之一。根据全球化与世界城市(GaWC)组织的评测,曼谷被列为全球一线城市之一。
曼谷的名字极为独特,它拥有一个超长的全名,甚至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全球最长的地名。这个名字是“帝释天旨述、工巧天神筑,天子御驻,极宫浮出,九玉乐都,宏伟盛处,金汤天固,玉佛永属之天神京都”。这个名字源自于18世纪末期,当时扎克里王朝刚刚建立,首任国王拉玛一世便将首都定在了曼谷,并为这座城市赋予了如此宏伟的名字。拉玛四世稍作修改,使得今天我们所称呼的“曼谷”成为了这个城市的正式名称。
展开剩余70%拉玛一世,本名通銮,原是前国王郑昭的得力将领。在郑昭的领导下,通銮参与了击退缅甸入侵的战斗,并出征柬埔寨和老挝。然而,郑昭因深受精神疾病困扰,并且推行的改革触动了贵族利益,最终在一次政变中被通銮推翻。据《皇家泰国编年史》记载,通銮认为郑昭在位期间表现出不道德和不公正,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危害,因此下令将其处决。郑昭去世时年仅47岁,通銮随后登基称王,成为拉玛一世。
郑昭虽然出生在泰国,但他的父亲来自中国潮汕地区的汕头市澄海区。自从清兵入关后,泰国便有了大量来自潮汕地区的移民,这些人主要聚集在曼谷一带,这里也是中泰贸易的重镇。到了清朝末期,由于国内战乱不断以及外敌入侵,更多的潮汕人选择移居泰国。直到新中国成立后,来自潮汕的移民才逐渐减少。
这些潮汕移民相较于当地的泰国人,往往更加勤劳、聪明,且具备较强的商业头脑和领导才能。许多潮汕人在泰国政界和商界占据重要地位,对泰国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实际上,曼谷的快速发展与华人的贡献密不可分。据维基百科介绍,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,曼谷的居民大多为潮汕移民,甚至大部分日常交流都以潮汕话为主。
然而,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泰国政府实施了“泰化”政策,要求包括华人在内的各族群体学习泰语,并将其他地区的民众迁移至曼谷,以减少华人的人口比例。此外,拉玛六世国王还制定了政策,强制华人改用泰国姓氏,否则无法获得泰国国籍。有一些华人将自己的姓氏进行意译或音译,如前总理班汉·西巴阿差,其原名马德祥,阿差便是“马”的意译;华裔企业家颂提·林通坤,原名林明达,其姓氏即为潮汕话的音译。
尽管泰国政府实施了这些政策,但中华文化和血脉的联系却始终未曾断裂。如今,曼谷的大街小巷中依然能看到许多中华文化的遗迹。据统计,超过半数的曼谷市民拥有华人血统,尤其在一些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,中华文化的影响尤为显著。进入90年代以后,许多泰国华人开始返回中国寻根问祖,通过族谱联系亲人,参观祖先的故乡。例如,泰国前总理他信和他的妹妹英拉,就多次回到广东梅州祭拜祖先。
总的来说,曼谷和泰国的现代化发展,离不开华人,特别是潮汕人做出的巨大贡献。没有华人和潮汕人,曼谷的繁荣与泰国的今天可能无法想象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星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