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的文章中,作者和大家探讨了陕西省各地市的区划情况,比如汉中市、榆林市和延安市等多个城市。今天,我们重点聊聊陕西省现有10个地级市的区划形成过程。回顾建国初期,陕西省最初设立了8个专区,如今则发展为10个地级市。陕西省这10个地级市的区划格局,到底是如何逐步演变成今天的样子呢?今天我们就深入了解这个问题。
首先,先介绍一下陕西省的整体情况。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,是该区域人口最多、综合实力最强的省份。全省由陕北、关中和陕南三个部分组成,这三地在风俗习惯、方言口音和饮食习惯等方面差异非常明显。比如陕南的汉中地区,民众偏爱吃米饭,地理位置上连接着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,融合了两地的饮食文化。相比之下,陕北的榆林和延安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,这种差异主要受当地独特的气候和地形地貌影响。根据2020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,陕西省总人口超过3900万,是西北地区人口第一大省。2021年陕西省GDP接近3万亿元,达到2.98万亿元,经济实力稳居西北第一。
截至目前,陕西省下辖10个地级市,分别是西安市、宝鸡市、咸阳市、铜川市、渭南市、延安市、榆林市、汉中市、安康市和商洛市。西安市作为省会,同时也是西北地区最大城市,拥有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和15个新一线城市的双重身份,科技、教育、医疗等领域发展均居全国前列。陕西省的10个地级市区划结构,从建国初期起,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。
展开剩余77%众所周知,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划最早出现在元朝。经过元、明、清三代的逐步完善,到清朝嘉庆年间,陕西的行政区划格局已大体定型。当时陕西省辖7个府和5个直隶州,分别是西安府、同州府、凤翔府、榆林府、延安府、兴安府、汉中府,以及绥德州、商州、乾州、鄜州和邠州。
1912年,清朝灭亡,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战时期。军阀间的连年征战对地方经济带来严重破坏。进入建国初期,随着大规模战争的结束,全国开始逐步恢复生产,发展经济。出于对大城市的管理需求,西安市被临时提升为直辖市,成为建国初期全国10多个直辖市之一。
建国初期,除了北京、上海等早期直辖市外,沈阳、西安和武汉等重要城市也被临时划为直辖市。同时,陕西省被划分为陕北和陕南两个行署区。陕北行署辖榆林、绥德、黄龙三个分区,以及直接管理延安9个县,总计27个县,行署驻延安。陕南行署辖安康、两郧和商雒三个分区,以及南郑12个县,行署设在南郑。
如此复杂的行政区划不利于当时经济建设。1950年代初,我国启动了156个重点建设项目,其中不少落户陕西。1953年,陕南、陕北行署区被撤销,西安市降级,陕西省重新组建省级行政框架。至1954年,陕西省形成了1个地级市和8个专区的格局,分别为西安市、汉中专区、安康专区、渭南专区、宝鸡专区、商雒专区、延安专区、绥德专区和榆林专区。
随着经济建设推进,陕西省的专区划分不断调整。1956年,绥德专区和渭南专区撤销,其辖县被划归周边专区。50年代末,陕西再次进行区划调整,咸阳专区和宝鸡专区撤销,宝鸡市和咸阳市设为地级市,两个专区下属县划归各自地级市管理。当时,陕西省拥有3个地级市和5个专区,分别是西安市、咸阳市、宝鸡市以及汉中专区、安康专区、商雒专区、延安专区和榆林专区。由于当时交通通信条件有限,县级单位过多不便管理。1961年,渭南专区恢复,咸阳和宝鸡地级市降为县级市,咸阳专区和宝鸡专区相继恢复。60年代末,专区全部改称为地区,陕西省辖各地区相继更名。
1971年,宝鸡地区撤销,宝鸡地级市重新设立。70年代末,随着经济快速发展,全国各省地区行政区划持续调整,地级市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大。1979年,鉴于铜川丰富的水泥、煤炭资源,陕西组建了铜川地级市。1983年,咸阳地区撤销,设立咸阳地级市,下辖县划入咸阳市管辖。
进入90年代,陕西省其余地区陆续改设为地级市。1994年,渭南地区撤销,成立渭南市。1996年,延安和汉中地区相继撤销,成立延安市和汉中市。1999年,榆林地区撤销,成立榆林市。2000年,安康地区撤销,设立安康市。2002年,商洛地区撤销,成立商洛市。
至此,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行政区划轮廓基本稳定,分别是西安市、铜川市、渭南市、宝鸡市、咸阳市、安康市、汉中市、商洛市、延安市和榆林市。从清朝统治时的12个州府,到建国初的8个专区,再到如今的10个地级市,陕西的区划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变迁。
最后,聊聊陕西省省会西安市。作为西北地区最大城市,西安不仅是该区域年轻人就业和安家的首选,也对邻近的川北、晋南和豫西等地区具有强大吸引力。目前,西安市人口约1300万。随着城市的发展,预计未来人口规模将突破1800万,西安的城市框架也将不断扩大。
关于中国各地区区划变迁的故事还有很多,作者会在今后的文章中与大家继续分享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星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