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锡的大成巷,这是一条古老而富有历史底蕴的街道,是无锡这座城市发展历程的见证者。它不仅承载了无锡的历史记忆,也见证了这座城市从过去到现在的变迁和发展。大成巷见证着城市的成长,它如同一位默默无闻的历史守护者,讲述着无数的故事和传奇。
根据多种史料记载,大成巷在清代时曾被称作“打绳巷”。无锡的地方志里也有记载,无论是元朝、明朝还是清朝,这条街都叫做“打绳巷”。在元代《至正无锡志》、明代《重修无锡县志》和《无锡县志·万历版》都提到过它的位置:“打绳巷在北仓桥南”。清代《康熙无锡县志》《乾隆无锡县志》及《嘉庆金匮县志》均记载,“打绳巷,泰定桥南转西”。而到了清朝光绪年间,光绪版《无锡金匮县志》则明确指出“大成巷,联元街北即旧志打绳巷”。这也意味着,直到清朝晚期,这条街的名字才发生了变化,成为了如今人们所熟知的“大成巷”。根据史料推测,大成巷在元、明、清中期称为“打绳巷”,并于1881年前后才更名为“大成巷”。1967年,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缘故,大成巷曾一度被更名为“革命巷”,直到1978年才恢复原名大成巷。曾经的大成巷从中山路至黄石弄,全长269米,宽度仅为3米,街道是铺设的砖石路面。而如今的大成巷,西端已延伸至解放路,长约400米,宽度也扩展到13米,街道变宽了,但那份历史的厚重感依然未曾改变。
展开剩余79%大成巷上曾居住过不少名人,其中吴日永便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。他不仅是民国时期无锡银钱业和工商业的先驱,也是辅仁中学的创办人之一。吴日永创办过“江西豫章银行”,还在上海开设了“爱国银行”。他的故居“乔寿庐”被认为是无锡最早的民用西式楼房之一,尽管它建成的年份稍晚于薛福成的故居,但在杨寿楣、薛汇东等人修建的西式楼房之前已有几年。吴日永的故居位于大成巷9号,建于民国四年(1915年),坐北朝南,五大开间。穿过大门,是一座精心布置的花园,之后便是三层西式楼房。一楼的客厅地面为六角型花卉磨矾石,屋顶上悬挂着书法家曹铨所书“乔寿庐”石额。客厅的西侧设有附属客房,东侧则为卧室。二楼是宽敞的客堂,两侧是卧室,里面陈设了西式家具和手摇电话等设备。三楼前方有一个大阳台,西边的房间为“春晖堂”。每一层的房间都配有电铃,客厅里装有壁炉,房间里还特别设计了供水箱。吴日永深受建筑学的影响,他曾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建筑学,跟建筑学博士沃克教授成为知己,并请求沃克教授按照校长卜方济的住宅风格设计自己的故居。建造这座宅邸耗费了48000多银元,建筑面积达到700多平方米,开工典礼上,吴日永的许多好友和社会名流,包括他在圣约翰大学的同学宋子文,都亲自到场祝贺。可惜,这座历史建筑在2004年大成巷步行街改造时被拆除。
1922年10月24日,北京政府批准无锡开埠,并成立商埠局,使无锡成为中国“自开商埠”之一。商埠局设立在吴日永故居内,这一事件为无锡的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商埠局的成立标志着无锡的商业化进程进一步加速,商埠区的规划包括沿运河和铁路区域的道路建设,并逐步推行各类基础设施建设,直到1925年商埠局由于资金短缺不得不裁撤。商埠局的设立不仅使得无锡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力大大提升,也推动了地方商业的发展。
赵菊泉也是大成巷上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。他自幼才华出众,考取了秀才,并于清道光二十年(1849年)中举。在清同治年间,他被派往海门担任县学训导,并以名师身份培育了众多学子,其中张謇便是其中一位重要学生。光绪十九年(1893年),张謇在进京会试前特意回到无锡拜访赵菊泉,并向他请教“八股”和“策论”的技巧。张謇在1894年考中状元后,赵菊泉的故居便被称为“张謇读书处”。赵菊泉的故居位于大成巷20号,始建于清同治年间,曾是四进四院式的建筑,气派非凡。如今,赵菊泉的故居已经消失,仅在大成巷附近通过仿古建筑的形式再现了这段历史。
杨宗濂与杨宗瀚兄弟,作为清朝末期的实业家和洋务派人物,也与大成巷有着不解之缘。杨宗濂曾参与修治华北水利,并在台湾巡抚刘铭传的幕府担任要职。1900年左右,兄弟俩回到家乡无锡,创办了无锡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——业勤纱厂,成为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开创者。他们在大成巷的家宅也是一片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,尤其在光绪十年(1871年)时,他们的家族住宅在大成巷重建,并且由李鸿章题字。2004年,大成巷步行街的建设中,杨宗濂兄弟的家宅同样被拆除,成为了历史的记忆。
大成巷的历史不仅仅是名人故居的积淀,它也见证了许多社会变革和历史事件。例如,杨令茀出生并成长在这里。杨令茀,作为一位艺术家,曾在无锡大成巷的故居度过了她的童年,并且记得自己对这条街的深厚感情。她曾回忆道:“无锡是个好地方,风景如画。”她的童年记忆与大成巷那座精美的住宅密不可分,那是一座华丽的宅邸,院子里四季花开,景色美丽。杨令茀的艺术成就后来也为无锡这座城市赢得了荣耀,她的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。
1950年7月,吴启瑞在大成巷收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一封亲笔信,感谢她的家庭和她为教育事业的付出,这封信成为了无锡历史上一段感人的佳话。这封信不仅见证了吴启瑞的艰难历程,也表现了无锡人和历史的深厚联系。
如今的大成巷,虽然不再是当年那些历史人物的聚集地,但它依然是无锡文化的象征之一。无锡市在2022年启动了大成巷的改造工程,期待这条历史悠久的街巷能成为无锡新的文化商业地标,继续讲述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未来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星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